首頁>資訊 >
飛盤,年輕人的最新社交貨幣 2021-12-18 10:34:47  來源:36氪

20世紀初,當美國耶魯大學的學生們用包裝外賣的錫盤作為玩具,相互投擲取樂的時候。他們絕不會想到,100多年后的今天,這項被命名為「飛盤」的運動方式會漂洋過海,成為2021年中國最火熱的新興體育項目之一。

文 / 宋鑫宇

飛盤(Frisbee),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的運動。

熟悉在于,大家都聽說過飛盤,甚至于在生活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或多或少的接觸過。但真正作為一項運動,在過去的20年中,飛盤在中國卻并不為人熟知。

不過進入2021年,作為飛盤項目中主流玩法之一的極限飛盤,卻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全國各地的運動場上。

簡單來說,極限飛盤就是融合了橄欖球、足球和籃球玩法,讓玩家分組在場地內通過各種戰(zhàn)術方式的跑動,傳遞飛盤到達制定區(qū)域從而得分的游戲。由于玩法規(guī)則簡單,沒有肢體接觸保證在疫情中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沒有人數(shù)限制、甚至于沒有性別限制又具備足夠的社交屬性和團建能力。

因此在疫情之中,這項運動讓滿足了都市年輕人在運動、社交、獵奇等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沉迷在這個游戲里。

北京極限飛盤委員會組織者,負責北京飛盤公開活動組織策劃者王彬告訴氪體「不計算高校隊伍的話,現(xiàn)在北京大概有20-30個不同的小團體,活動的次數(sh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strong>

進入2021年,在東楓體育公園例行舉辦的PICK UP活動從20來人,到每次80人滿員,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從那之后北京地區(qū)的飛盤活動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每周一次。「我自己每周組織的飛盤活動就得有4-6場,現(xiàn)在全北京活躍參與飛盤的人數(shù)差不多超過了1萬人?!?/strong>

而在最能體現(xiàn)年輕人日常關注趨勢的小紅書平臺上,以「飛盤」為關鍵字搜索,能夠輕易看到上萬篇相關內容。有網(wǎng)友表示,幾個人一個飛盤,能大汗淋漓的玩上幾個小時,自由的快感,奔馳的樂趣,全都藏在這個小小的盤子上。

「飛盤是一項非常容易上手的運動,同時飛盤的漂浮感是其他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沒有的特性。」國內最早一批飛盤玩家,有著北京飛盤教父之稱的張坤告訴氪體,「人類對于飛翔有著天生的向往,而在你投出飛盤的過程中,你的注意力和精神全部集中在飛盤上,你夠獲得一種感覺自己也在飛翔的體驗?!?/strong>

在當下的城市生活節(jié)奏中,這樣的體驗能夠讓人短暫釋放身上的壓力,這也是很多人開始享受飛盤運動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小紅書上不僅僅是科普飛盤規(guī)則,發(fā)布 vlog 展示飛盤運動。更有很多人發(fā)布飛盤穿搭。在上一季脫口秀大會上,脫口秀演員小北以飛盤為主題的段子,以及李誕等明星頻頻曬出自己玩飛盤的狀態(tài),更是讓飛盤在年輕群體中徹底出了圈。

那么,這個讓無數(shù)人意識到「人與狗的快樂竟然如此相通」的飛盤,到底是個怎樣的運動呢?

故事的開頭要從19世紀說起。

01

飛盤運動的前世今生

1871年,一位名叫威廉?阿瑟?福瑞斯比(William Russell Frisbie)的美國面包師,以自己的名字創(chuàng)辦了「福瑞斯比派餅店(Frisbie Pie Company)」。相傳,這家店的餡餅很快就俘獲了耶魯大學廣大師生的胃和心。不久,大學宿舍就堆滿了Frisbie Pie的金屬包裝盒。

閑暇之余,學生們將這些碟狀的包裝盒拋向空中,而由于這些包裝盒是金屬的,為了避免受傷,拋的人會大叫一聲「Frisbie!」以提醒準備接的人。于是,這項新式運動被稱為了「Frisbie」。隨后這項運動逐漸流行開來,在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各所大學和社區(qū)逐漸擴撒,成為當?shù)厝俗钕矚g的余興節(jié)目之一。

但由于其金屬材質容易帶來的危害,學生們發(fā)起的這項游戲并沒有被廣泛接受。直到1937年,出生于猶他州莫里森與其女友在洛杉磯丟擲爆玉米花的空罐蓋時,激發(fā)出現(xiàn)代飛盤的靈感。

此后的10年中,莫里森利用其在空軍部隊中服役時學到的空氣動力學知識,終于在1948年以塑膠原料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現(xiàn)代飛盤,并稱之為「飛行淺碟(Flying Saucer)」。

莫里森的初衷本是想借助當時人類對太空探索和不明飛行物(ufo)的熱情,打打擦邊球。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塑料飛盤比其他金屬飛盤和木制飛盤更耐用,而且更具飛行性。此發(fā)明也吸引了以開發(fā)呼拉圈起家的青少年戶外玩具運動公司W(wǎng)ham-O的青睞,1951年Wham-O開始投入大批量飛盤的生產(chǎn),「飛盤」才逐漸開始廣為人知。

1955年,莫里森開發(fā)出新型飛盤,由于當時外太空不明飛行物之說極為盛行,故將它命名為「冥王星淺盤(Pluto Platter)」。隨后Wham-O 公司正式簽下了莫里森飛盤的市場專賣權。

隨后該公司共同創(chuàng)辦人里奇·聶爾(Rich Knerr)到東岸擴展市場時,得知當?shù)卮髮W生的「福瑞斯比」活動,決定用它當作品牌名稱。但由于并不知道「福瑞斯比派餅店」的典故,遂拼寫成同音英文字「Frisbee」。1959年,該公司正式注冊此一品牌名稱,從此隨著產(chǎn)品大量銷售而廣為人知。

1964年,Wham-O公司的設計師艾德·黑德里克(Ed Headrick)經(jīng)過6年的研發(fā)——在飛盤的表面增加了一圈凸起的脊狀物,以穩(wěn)定飛行——設計出第一個職業(yè)運動級的新飛盤:Professional 110g。再次確立了Wham-O公司在當時飛盤領域中的絕對霸主地位。

艾德·黑德里克

新型飛盤出色的可操控性,讓Wham-O公司意識到除了外形的獵奇性,飛盤的游戲性本身也蘊藏著的巨大市場價值。于是Wham-O公司便開始不遺余力地將飛盤游戲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進行營銷推廣。

3年之后,在Wham-O公司的主導下,黑德里克在洛杉磯成立了最早的飛盤運動組織——國際飛盤協(xié)會(International Frisbee Association,IFA),并制定了許多飛盤運動項目的規(guī)則。

而如今在國內最為火爆的玩法極限飛盤(Ultimate),也正是從此開始出現(xiàn)。

1968年,新澤西州Maplewood的哥倫比亞高中的學生Joel Silver和Buzzy Hellring參加了國際飛盤協(xié)會的水平測試,并通過成為大師級。隨后他們建議自己的學校以飛盤進行美式足運動并嘗試建立飛盤隊。

沒想到的是,這項揉合橄欖球的飛盤新玩法,意外地廣受各年齡學生們的熱愛,次年該校便組織了學生會隊和校報隊進行了第一次的比賽。

哥倫比亞高中紀念 Ultimate 發(fā)明的牌匾

1969年,該校正式成立了校隊并固定在一塊公園的場地開展活動。當時的規(guī)則非常隨意,沒有邊界,只選用電線桿或者用衣服堆砌作為得分區(qū)的標識。在這幾年中Joel Silver和Buzzy Hellring一同制定了極限飛盤第一二版的書面化規(guī)則,讓這項運動在地區(qū)間擴散而開。

同年的11月7日,極限飛盤首次進行了歷史上第一場校際間的比賽——哥倫比亞高中以43比10的絕對優(yōu)勢贏了密爾本高中。

畢業(yè)后Joel Silver成為了一位電影制片人,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出演斯內普教授的艾倫·里克曼的成名電影《虎膽龍威》(Die Hard,1988)就是其擔任制片

2008年,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的時候,Joel Silver曾坦言:最初提出極限飛盤這個構想僅僅是開個玩笑,沒想到會被學校當真。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玩笑」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新潮流的起點。

后來,很多在該地區(qū)上學的學生在畢業(yè)后把這個運動帶到了他們的大學里,開始成為了高校生們的運動方式之一。

1972年11月6日,羅格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舉辦了美國第一場高校極限飛盤賽,最終羅格斯大學以29-27的優(yōu)勢贏得了冠軍。而有意思的是,103年前橄欖球運動剛剛興起之時,恰恰也是這兩所學校舉行了美國首屆校際橄欖球比賽。

三年后,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輪回,飛盤再度回到了自己的發(fā)源地。1975年4月25日,八所高校在耶魯大學舉辦了首屆美國大學極限飛盤聯(lián)賽。最終,羅格斯大學以28-24戰(zhàn)勝倫斯勒理工學院獲得冠軍。

1976年,耶魯大學錦標賽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并更名為美國極限飛盤錦標賽,羅格斯大學再次捧杯而歸。從此以后,極限飛盤開始逐漸被各個大學所認識,也很快成為最受歡迎的大學競技體育運動之一。

與此同時,Wham-o開發(fā)了新一代的產(chǎn)品:World Class series,連同第一代的Pro成為了如今全世界的所有飛盤的原型產(chǎn)品。而得益于在高校間的風靡,在上世紀70年代飛盤曾一度被稱為美國「第五大運動」,根據(jù)Wham-o公司公布的數(shù)據(jù)介紹,到1977年,該公司整整賣出了1億個飛盤。

視頻:上世紀70年代,百事可樂曾推出一個系列廣告片,其中飛盤與棒球等在美國廣受歡迎的運動一起成為了該系列的運動主題之一。

飛盤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70年代開始逐漸在歐美之間流行而開,更是漂洋過海首次來到了國內。

02

飛盤出海

1979年,嘉義市民蔡報先生將飛盤運動由美國傳入臺灣,并在嘉義市中山公園成立國內第一個飛盤組織,此后胡怡之先生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飛盤俱樂部。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飛盤作為一個載體也不斷和新的文化相融和,開始衍生出了更多的玩法。

正如極限飛盤來自于用飛盤進行美式足球比賽的想法,日本將飛盤的投擲和飛行技巧與躲避球相融合,創(chuàng)立了躲避盤玩法。在歐美一些地廣人稀的地區(qū),人數(shù)和場地的限制,讓兩人之間的花式飛盤和比較飛行高度與時間的飛盤擲遠賽,也成為了主流的玩法之一。而作為現(xiàn)代飛盤之父的黑德里克,則將飛盤與高爾夫結合,創(chuàng)造了飛盤高爾夫的玩法。

事實上,如今飛盤高爾夫的職業(yè)巡回賽和職業(yè)選手相比極限飛盤而言發(fā)展更為迅速,2021年2月24日,飛盤制造公司DISCRAFT與飛盤高爾夫職業(yè)選手保羅·麥克貝斯(Paul McBeth)續(xù)簽了為期10年,總價值 1000 萬美元的合同,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盤職業(yè)合同。

雖然對于飛盤運動而言,越來越多的玩法有利于進一步的推廣,但是對于在70、80年代主宰飛盤行業(yè)的Wham-O,卻并不樂于看到這種情況。

畢竟,Wham-O的產(chǎn)品線是兒童玩具為主,在面對飛盤玩家對飛盤不斷提出更高要求的時候,Wham-O的響應并不積極。甚至于對于功勛黑德里克創(chuàng)造的飛盤高爾夫更是明確拒絕提供旗下產(chǎn)品作為比賽用盤。但同時,IFA又要求所有飛盤的比賽必須使用Wham-O公司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因此,很多飛盤玩家開始對Wham-O的「不作為」不滿,更是厭惡IFA過度聽命于Wham-O的操控。

因此被認為是最早一批自由花式玩家的吉姆-康奈爾(Jim Kenner)在1978年創(chuàng)立了獨立的飛牌制造公司DISCRAFT。另外一名擲準飛盤選手戴夫-杜尼派斯則在1981年開創(chuàng)了首個用物理模型構造飛盤造型的INNOVA。

如今,DISCRAFT是一獲得Ultimate Players Association認可的美國Ultimate Championship Series官方用盤;而INNOVA則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飛盤公司

就這樣,在越來越多飛盤玩家的抵制以及Wham-O公司經(jīng)營權的變更之下,國際飛盤協(xié)會IFA在1983年宣布解散,而世界飛盤錦標賽也被迫終止。不過好在IFA負責人之一的Dan Roddick并沒有放棄,得益于Dan Roddick在此前一直鼓勵并幫助瑞典、日本、澳大利亞和許多國家/地區(qū)建立國家飛盤協(xié)會。

IFA解散之后,DanRoddick組織各國的飛盤協(xié)會,發(fā)起并最終促成了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World Flying Disc Federation(WFDF)的正式成立。相比于IFA,新成立的WFDF更加國際化,在監(jiān)督和推廣飛盤運動方面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3年之后WFDF首次組織承接了世界冠軍賽,取代IFA成為了國際上最受認可的飛盤機構。

WFDF的首屆主要管理人分別來自英格蘭、瑞典、愛爾蘭和美國四個國家

而早在1975年就選擇與Wham-O分道揚鑣的黑德里克,則在76年就成立了PDGA,這兩個協(xié)會也是如今世界上最權威的飛盤世界性組織。

然而由于Wham-O公司早已將「Frisbee」這一沿用已久的稱呼注冊,因此WFDF和PDGA不得不改用「Flying Disc」作為飛盤運動的名稱。雖然在國際上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于彼時剛剛起步的國內飛盤運動而言,卻意外的成為了阻礙這個運動普及發(fā)展的桎梏。

從80年代進入國內開始,用于當時飛盤國際組織的混亂情況,國內始終沒有普及并組織起相關的活動和賽事。直到2000年,一群在上海工作的一群外國人為了能夠進行飛盤比賽,組織舉辦一個以環(huán)太平洋為主的世界俱樂部之間交流的賽事,也是國內第一個與飛盤有關的正規(guī)賽事——上海公開賽。

2001年,飛盤作為正式比賽項目加入世界運動會(World Games)。隨后在全國各地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極限飛盤俱樂部。例如北京的大哥隊、寧波諾丁漢大學由英國教師高登發(fā)起的在校生隊、天津體育學院學生成立的天津Speed隊伍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隊伍開始共同推動國內飛盤運動的發(fā)展。

王彬從當初大哥隊中唯一的中國男生隊員到現(xiàn)在的大哥隊隊長

2006年,深圳第一家極限飛盤俱樂部組織者Balance主辦了國內第一個中文飛盤網(wǎng)站——中國極限飛盤世界(已更名為中國飛盤網(wǎng)),通過在互聯(lián)網(wǎng)論壇上大量的發(fā)布極限飛盤的介紹信息,將國內玩飛盤的人聚集成為一個圈子。

2007年,天津Speed隊與北京大哥隊撮合出了中國第一屆全國極限飛盤公開賽(2007年,天津)。最終吸引了六支隊伍參加了比賽。一年之后的2008年,薛志行、安晨冉和徐穎峰為核心的一批出自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年輕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從事飛盤運動的推廣和裝備制造。

隨后幾年中,飛盤也在國內不斷地發(fā)展。到2013年在深圳舉行的第七屆全國極限飛盤公開賽中,全國共有25支隊伍參加了比賽。同年,奧林匹克委員會(IOC)承認WFDF為單項運動國際組織,標志著飛盤運動在國際上進一步的獲得認可。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主席羅伯特·勞赫在聲明中激動的表示:

「在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長達30年的歷史上,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

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主席羅伯特·勞赫(右二)

然而盡管如此,在疫情之前,飛盤運動在國際上的發(fā)展卻陷入了停滯。

對于所有運動來說,賽事都是IP打造和核心要素。但是對于飛盤在中國的來說,無論是全國極限飛盤公開賽,還是以及連續(xù)舉辦22屆的上海公開賽賽事,整體商業(yè)化程度都很差。缺少贊助商、轉播、門票收入等等幾乎一切能夠想到的賽事必須品。絕大多數(shù)比賽的收入來源只要依靠選手的報名費。

「很多賽事其實都是飛盤愛好者們自發(fā)組織,報名費就是辦賽成本(主要是場地租賃和賽事運營)均攤到人,在算上獎金、獎品,主辦者基本都是在虧錢辦賽。」

而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是國內獨有。目前在美國參加高校飛盤聯(lián)賽的王逸鵬告訴氪體,在美國雖然飛盤有職業(yè)賽事,但本質上只是在賽事組織和規(guī)模上更正規(guī)一些。「聯(lián)賽也會分主客場,但是贊助也好、轉播也好并沒有多少,絕大多數(shù)運動員幾乎沒有工資,都是有自己本職工作的兼職選手?!?/p>

據(jù)他介紹,這些「職業(yè)賽事」也并不限制隊友或者俱樂部參加其他的賽事,平常更多的賽事都是與國內類似,在論壇或者同城上相互之間約著玩的比賽。「看起來確實有很多人會在玩,但其實在美國這項運動目前也屬于一項小眾運動。」

換句話說,在經(jīng)過30多年時間的發(fā)展,飛盤運動在自己的發(fā)源地中也還是沒能走出學校。事實上,就連在美國的校園體育文化當中,雖然目前在有超過數(shù)百所高校常年參加全國高校飛盤比賽,但飛盤仍沒有被納入NCAA的競賽和管理體系,在學校中也屬于類似國內高?!干鐖F」性質的運動隊,而不在常規(guī)認知的學生運動員行列當中。

在國內,2013年22所高校聯(lián)合發(fā)起了中國大學生極限飛盤聯(lián)盟CUUA,雖然在地位上略高一籌,歸屬于大體協(xié)賽事,但是規(guī)模和影響力始終沒能吸引更多人參與。

另一方面,作為一項新興運動,發(fā)展更是離不開專業(yè)教練的支持和推動。然而尷尬在于飛盤運動的小眾屬性,雖然參與人數(shù)不斷上升,但真正熟悉和了解規(guī)則的人數(shù)非常有限,而全職推動項目發(fā)展的人數(shù)更少,這就導致教練員數(shù)量也難以迅速擴展,成為限制飛盤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直到2012年,國內才出現(xiàn)了第一個以普及和教學為主的飛盤教室網(wǎng),填補了國內的空白,讓更多愛好者可以通過網(wǎng)絡自學極限飛盤。張坤也坦言自己曾經(jīng)見過一些國外的好手,他們的水平是國內現(xiàn)在遠遠無法達到的。甚至于一些花式動作和飛盤高爾夫的玩法都是國內不曾見過的。

因此,想讓飛盤運動真正進入主流人群的視野,需要的是一屆真正的國際級賽事。對于國內而言,徐穎峰與創(chuàng)始團隊在2019年成立了杭州飛盤文化并引進了亞洲大洋洲飛盤錦標賽第一次落地中國,雖然中國隊在三個項目(男子、女子、男女混合)中都未能殺入最終的決賽,但男女混合組第四名的成績,還是創(chuàng)造出了國內飛盤運動的新歷史。也成為中國飛盤運動的新起點。

對于國際而言,進入奧運會,則是WFDF期待已久能夠讓飛盤真正破圈的契機。不過在過去的10幾年中,這個目標始終沒有達成,一方面飛盤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飛盤賴以驕傲的「飛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它們入奧的阻礙。

由于發(fā)起之初受到1960年代后期的美國反主流文化的影響,極限飛盤一直拒絕授權任何裁判執(zhí)行規(guī)則。相反,它依靠運動員的體育精神,并援引「比賽精神」來維護公平競賽。隊員們稱他們自己的犯規(guī),并且只有在他們真正相信它沒有發(fā)生時才對犯規(guī)提出異議。沒有裁判的比賽是聯(lián)賽的常態(tài),雖然在俱樂部比賽中被「觀察員」或「比賽顧問」所取代,但對于奧運賽場而言卻并不能夠解決糾紛。

事實上,WFDF就多次表示為了加入奧運會避免不了很多妥協(xié)。近日為競爭洛杉磯奧運會的項目的入選資格,WFDF提出其將新開發(fā)4人制極限飛盤競賽模式

WFDF主席羅伯特·勞赫表示「WFDF 打算提議將男女混合的4人制極限飛盤競賽模式作為比賽項目,它可以在足球場或足球場的草地上或海灘上的現(xiàn)有場地進行比賽。

「混合團隊的活動形式完全代表了性別平等,自2001年首次亮相以來,混合團隊比賽一直是我們在世界運動會上的形式。我們的運動吸引了今天的年輕觀眾,并將成為LA28計劃的一個吸引人的補充。我們正在與我們單位會員-美國極限飛盤協(xié)會密切協(xié)調,他們也參與到了我們的決策小組之中?!?/p>

以小眾運動而言,飛盤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能被稱之為小眾,雖然可能很少有人參與過飛盤比賽,但是大家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接觸過「飛盤」。飛盤運動天生自帶的平權、自由、運動員精神不但與當下年輕人出奇的契合,更是符合國際奧委會更聚焦年輕人、更加融入城市、注重性別平等的奧運改革方向。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健康與運動的需求不斷擴大,消費者們不再滿足于足球、籃球等傳統(tǒng)主流體育項目,「獵奇」與「獨特」成為新體育人對于運動選擇的方向,會進一步關注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從而,個性化的「圈層運動」項目開始受到市場的追捧。

對于飛盤來說,這項并不缺少用戶基礎的的小眾運動,現(xiàn)在正迎來最好的大眾化時間。

參考鏈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am-O#Company_timeline

https://usaultimate.org/college/guidelines-and-registration/college-sections/

http://member.giga.net.tw/1689999/origin.ht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體育產(chǎn)業(yè)生態(tài)圈”(ID:ECO-SPORTS),作者:ECO氪體,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關鍵詞: 飛盤 社交 貨幣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