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意志力真的可以鍛煉嗎? 2022-02-24 10:53:28  來源:36氪

今天聊下成功學重災區(qū)——意志力問題。

目前較暢銷的觀點是:意志力就像肌肉。你越鍛煉,它就越強。

這一類比人們喜聞樂見,但勵志有余,而效用有限。

就像哄孩子喝藥,倒糖入藥湯,非但沒能去除苦味,味道反倒變得更詭異難喝。

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是善弈者通盤無妙棋,是“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此處取其褒義 )。有沒想過設法避免阻力發(fā)生呢。

成功學書籍為了銷量,喜歡賦予主人公“人定勝天”的意志力,但科學研究明確否定了這些“戲說部分”。

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歷史學從不同的角度一再證實了一個論點: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不是源于強大意志力或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通過重組工作環(huán)境(模式)事先避免了阻力的產(chǎn)生。

我認為,這一觀點之所以可信,不是因為多少杰出人士符合,而是因為普通人也明顯受其影響。

以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為例,“用戶體驗”領域有句金科玉律:每讓用戶多一個動作,就可能會流失10%的用戶。只要你偶爾用一下某些“官僚類APP”就能領會糟糕的用戶體驗帶來的“阻力感”。

所以,如果你做某些事,總是伴隨著阻力,能不需要動用“意志力”么?

反之,你喜歡的事,如果多了額外的阻力,也會變得需要“意志力”。

比如,我喜歡睡前在床上看書。但前一陣外頭書桌燈壞了,我只好臨時將床頭書燈頂上。之后我睡前就不太看書了。為何?因為現(xiàn)在床頭沒燈,只能在書桌看,看完書我不能直接睡,還得先將家居服換成睡衣,麻煩。

小事尚且如此,何況那些“需要意志力”的事務?

由此可見,解決意志力問題的關鍵原則應該是:不是去鍛煉所謂的“意志力肌肉”,而是當你需要意志力才能做某事前,先反思下是否可以事先改善環(huán)境或重新組織工作流程,從而將各類阻力消解于無形。

這才是科學接地氣的方法。

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

下面,我分享一些自己重新組織工作流程的策略心得,從簡易到復雜:

策略1:優(yōu)化“工作體驗”,消解阻力源

前面說了,既然糟糕的用戶體驗能讓喜歡的事變得需要“意志力”,反之亦然。我們可以通過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讓沒那么喜歡的事情啟動起來“毫不費力”。

有個暗智能學員曾跟我說,他下班后常去圖書館看書,疫情后,上館既要預約,還要求一直口罩,他突然就覺得要掙扎著才去( 這符合剛說的用戶體驗原理 ),后來索性不去,但家里又看不下書。

我就建議他,可以在家里模擬個書吧的環(huán)境:書桌上擺個橙黃色書燈,不要開大燈,書燈照射范圍內(nèi)除了書、茶杯、文具之外不要擺放任何東西,最好再戴個靜音耳塞。他試了幾天,告訴我說還挺有感覺。

實際上這只是應用燈光設計“虛擬”出一種“鬧中取靜”的舒適氛圍,咖啡店、書吧、高端餐廳也常常運用此效果。優(yōu)化了閱讀的用戶體驗,看書變成一件愜意的消遣,還需要什么“意志力”呢?

人畢竟很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就好比很多學生明明只是不喜歡上數(shù)學課,卻以為自己不喜歡數(shù)學,這就很遺憾了。

因此,需要做正經(jīng)事時,有條件的去個安靜的環(huán)境,或者臨時布置適合的環(huán)境,再不濟哪怕是將手機靜音、微信設定“消息免打擾”、折疊群聊,甚至是直接斷網(wǎng),都是簡單有效的策略。

那么,當有些行為本身的確是“負體驗”時,又該如何消除“心理阻力”呢?

策略2:將行為與個人目標產(chǎn)生關聯(lián)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跑步。

無論你是否熱愛,當跑到氣喘吁吁時,心肺處于高負荷狀態(tài)時,所有人的生理體驗都是一致的——不舒適,想停下。

那為什么有些人跑完后又能燃起熱情,而有些人卻放棄,下次需要“意志力”才能皺著眉去跑?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兩者截然相反的結果?

動機心理的一個研究結論給到了我答案:“負體驗工作”只要滿足兩個條件,仍能讓我們保持動力:

1.符合內(nèi)在目標

2.可掌控

這完全契合我熱愛跑步的原因。

首先是我有保持精力旺盛、身體健康的強烈欲望( 即內(nèi)在目標 );其次,跑步“可控性”很高,不用湊人數(shù),什么時候去,跑多久跑多遠,完全自主掌控。

而我一個哥們說他熱愛跑步是因為他覺得堅持這一“苦行”能讓他充滿榮譽感,而放棄會讓他“看不起自己”。這也是一種強大的內(nèi)在目標。

我順帶調查了下其他能堅持健身或競技類運動的朋友,發(fā)現(xiàn)他們有些是有強烈的健美動機,有些是社交動機。

因此,如果你想要堅持某些負面體驗( 但對自己有益 )的事,一定不要人云亦云的跟著他人做,而是要在諸多備選項中找到符合你內(nèi)在目標的項目,或者創(chuàng)造條件讓該活動與你的內(nèi)在目標關聯(lián)起來。

比如你重視社交,那就不要選擇跑步、游泳這類個體運動,而應考慮加入群體運動的項目。

又比如我以前一個同事,她說自己本來不愛看書,后來熱愛看書的原因是,因為她極度厭惡她領導不學無術還滿臉自信的嘴臉,“不想變成那樣的人”成為她愛上閱讀的內(nèi)在目標。

任何一項活動,只要匹配上了你的內(nèi)在目標,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就感”,有此獎勵,就不再需要什么意志力。

目前談的兩類都屬于“啟動前內(nèi)心需要一點掙扎,但一旦啟動起來大都不難”的事項,確定性、可控性皆較高。

那當我們面對更高認知負荷、不確定性更高的事項,比如寫論文、籌備演講、或工作中帶研究性質的項目,面對這些「復雜持久」的事項,每天又該如何從容啟動?

策略3:溫水找狀態(tài)

意志力類暢銷書最誤解人的觀點之一就是“在早上精力最好時處理最困難的事情”。這實際是一個反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下策。

中小學生都明白一個最基本的應試技巧,先做容易的題,遇到不會做的先跳過,找到感覺后再回來做,往往迎刃而解。

這一策略之所以有效,是由人類的記憶力機制決定的。

人類記憶的“提取”需要一個逐漸傳遞的過程,復雜問題需要“并發(fā)激活大量的記憶”,而先做容易的事情能逐一激活關聯(lián)記憶,激活到一定程度后,認知負擔就大大降低,此時再處理難題就會“變簡單”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類體驗,有些事想著很抗拒,但一旦做起來,做著做著就感覺越做越順。

只要我們擅于運用這一心理特征,就能有效消解許多“意志力問題”。

比如,我以前寫書時,每天都需要打各種雞血才開始動筆,而實際上一旦動筆,寫起來并沒預想的那么難受。

后面我就琢磨出一個技巧,每天收筆前,故意留下幾段想好了要怎么寫的內(nèi)容( 這就相當于考試時容易的題目 ),第二天開工時,先動筆收尾昨天遺留的內(nèi)容,把這些內(nèi)容填補完,狀態(tài)也就起來了,再接著今天的內(nèi)容就輕松多了。

同理,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復雜持久」的事項,也可以每天故意留下一點簡單的“小尾巴”,供第二天“熱身”用

類似道理,運動、減肥失敗的人,大都一開始就設定了激進的目標。

記住,先從容易的題目做起。

那么,當一個復雜項目沒有“容易的題目”時,又該如何順暢啟動呢?

下面我以專題寫作為例談下。

雖然多數(shù)工作不需寫作復雜文章,但任何復雜工作都有其內(nèi)在相似性,比如都需要“探索未知領域”,所以我研究專題的思路對其他復雜工作仍有啟示價值。

策略4:改串行為并行,化零為整

有些人可能會將我的專題歸類為“干貨”,其實一般所謂的干貨文大都是“帶著問題找答案”,這類文章難度低,畢竟最難的部分“發(fā)現(xiàn)并定位問題”( 姑且不論對錯 )都已解決了,其他都是“剪輯”。

但老讀者們都清楚,我的專題定位是「未知的未知」,從表象中洞察深層問題是最難的。

如果按傳統(tǒng)“自上而下”寫作的思路,預設問題,溯源分析,推導答案……每一步都存在“卡殼”風險。比如,預設了想法,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了,這時就會“卡殼”。

思路卡殼時,那種“不適感”比起跑步的心肺壓力簡直是指數(shù)級上升。這樣的體驗經(jīng)歷幾次,那種“滿滿的挫敗感”甚至會讓人萌生陰影,以至于后續(xù)一遇到挑戰(zhàn)的事情就退縮。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人一面對略微困難的事情就容易“拖延”、“逃避”,這是人應對負面體驗的正常反應。

那我們應該如何“毫不費力”的啟動困境事項呢?應用前面提過的核心原則——重組工作模式事先規(guī)避阻力

以探索式寫作為例,既然明知“卡殼風險”無處不在,那我開展專題研究時就放棄線性式自上而下的寫作,反之,我“并行寫作”。

即一開始不明確唯一主題,當前觸發(fā)了什么靈感就寫什么,素材量級多了,自然會“聚合涌現(xiàn)”成熟的專題,這就是自下而上的開展。

實踐中,我手頭并行運作的“想法”常常維系在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之多。如此,就不存在“卡殼”問題。

這樣寫作,有幾個好處:

一來,面對帶有探索性質( 即“不確定性”較高 )的事項時,你當下探索的內(nèi)容不可能全是你的目標內(nèi)容,其中肯定不乏“有價值但不相關”的內(nèi)容,這些后續(xù)往往能激發(fā)大量的啟示,如果直接拋棄非?!袄速M”;

其次,那些最有價值的洞察,往往源自看似不相關的領域。類似于“涌現(xiàn)關系”,你并發(fā)研究的子項目越多,可能產(chǎn)生的靈感就越高。

所以,我只需研究當下興致濃厚、靈感源源不斷的領域即可,而當獨立專題的寫作沖動出來時,我再啟動,此時,由于積累頗豐,阻力感已大為消減。

如此,還需要什么“意志力”呢?

其他通用工作上也是類似道理。

絕大部分常規(guī)工作實際上熟練了就不“燒腦”,那剩余的時間就可以去“并發(fā)探索”那些“相關又不完全類同”的事項。

這些工作的“副產(chǎn)品”往往才是實質改變個人能力甚至個人命運的積累

沒有人能從零開始干一件復雜而不確定的事情。

灌雞湯“鍛煉意志力”不過是誤人子弟的觀點,真正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要學著重組或優(yōu)化工作模式從而規(guī)避“從零開始”。這才是根治之道。

那如果我們實在時間緊急,該正視困境時反倒更想著拖延逃避,還有什么應急策略么?

策略5:先簡化,找啟示,再回歸

人乍一面對超出認知的問題時,往往會感受到壓力。壓力又容易催生心理學說的“隧道效應”,越是壓力大,越是傾向于保持原習慣、抑制創(chuàng)造力,以至于惡性循環(huán)。

十幾年前我還上大學時,接到了跨校的演講任務,當時零經(jīng)驗,準備時間只有兩周,思路全無,那會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訊遠沒今天發(fā)達,網(wǎng)上很少相關建議。當時也是壓力爆棚,只想著逃避。

后來索性硬拉著我宿舍的幾個哥們,隨便找個“迷你話題”模擬講了一下。“演講”過程中,我從他們的眼神、關注點以及之后的反饋找到了些許感覺。再回到演講籌備時,思路就清晰多了。

我當時無意中采取的策略,實際上就是一種“先簡化,找啟示,再回歸原問題”的啟示法。

所以,簡化法可說應對“限時壓力問題”時的絕佳策略。

一來它能破解“隧道效應”,讓我們不至于束手無措,二來應對簡化版的思路往往對最終解決復雜問題都會有一定啟發(fā)。

就好比要拼完整的魔方很難,那可以先嘗試拼一個面;

數(shù)學上較難的多維問題,也可以先嘗試“投影”降維找思路;

要做公司年會的主持人有壓力,不妨先試著在家庭聚餐時組織個小節(jié)目;

設計一個復雜產(chǎn)品前,也可以用現(xiàn)有工具“拼湊”一個簡單粗糙版本操作看看;

……

結語

心理學家 Kelly·McGonigal 的暢銷書《自控力》的確提到了一些生理、心理機制有助于提升“意志力”。比如,穩(wěn)定的血糖、充足的睡眠、強健的身體……“意志力類比肌肉”的始作俑者正是此書。

但這屬于典型的“正確的科研數(shù)據(jù)引導錯誤的方向”,人一旦認可了“意志力”這一概念,就傾向于選擇“硬扛”的方式,最終勝少敗多。

相比之下我更認可 Duckworth 等心理學者的研究,有所成就者不是依賴意志力,而是事先就避免阻力的產(chǎn)生。

而本專題的五種策略,從簡單到復雜,都是我親驗有效的體悟,再總結一下:

1.優(yōu)化“工作體驗”,消除干擾因素或改善、虛擬出更好的作業(yè)環(huán)境

2.將行為與個人目標產(chǎn)生關聯(lián),挑選關聯(lián)度高、可控性強的備選項,或賦予行為意義( 可 參考專題:你的靈魂少了一只蜘蛛 )

3.溫水找狀態(tài),先做容易的題目,或留點“收尾活”供下次啟動“熱身”

4.改串行為并行,化零為整。激活“摸魚時間”、碎片時間,創(chuàng)造“副產(chǎn)品”的價值

5.先簡化,消解“隧道效應”的副作用,找啟示,再回歸解決原問題

人的“惰性”就像叛逆的孩子,家長強制管控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上醫(yī)治未病,中醫(yī)治欲病,下醫(yī)治已病,這才是反思一切意志力問題的起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少加點班”(ID:lishaojia2015),作者:李少加,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關鍵詞: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