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全球快播報】“人到中年才用頭條”?頭條的新品試圖抓住年輕人 2022-07-25 19:44:57  來源:36氪

去年底,今日頭條(下文簡稱為“頭條”)總裁陳熙在2021生機大會上指出,“過往,大家對今日頭條可能會存在一種比較刻板的印象,好像這個產品人到中年才會用”。同時他認為這是大眾對頭條的普遍誤解,事實上據抽樣調查推算,當時其月活用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已超6000萬。


(資料圖片)

不過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陳熙此前在內部會議中曾透露,“年輕用戶不喜歡頭條,女性用戶不喜歡頭條”。為此,頭條方面預計未來一年對科技、游戲、汽車、攝影等重點品類,增加30%以上的流量和相應的作者收入,其中就包括畫風年輕化、內容質量好的微頭條內容。

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下資訊已經形成受算法驅動、競爭用戶時長的慣性后,頭條方面正在試圖擺脫其在用戶端的固有印象,試圖探索內容的“提質升級”以及吸引更多年輕用戶。近日,頭條還推出了另一款資訊類產品“頭條號外”,而在官方介紹中則顯示,其為“頭條搜索品牌功能升級,提供更優(yōu)質的產品服務體驗”。

根據我們的實際體驗發(fā)現(xiàn),“頭條號外”這款APP采用了極簡的設計風格,主要分為關注、推薦和號外三個欄目,其中推薦頁類似于B站首頁的雙列排布信息流,多為視頻內容;號外則類似于大部分資訊平臺的“快訊”欄目,以時間軸順序展現(xiàn)文字內容,但點擊后可查看詳細的圖文內容,并側重于科技、影娛、游戲主題。據相關報道顯示,“頭條號外”的內容均來自于今日頭條,但推薦的大多是更受年輕用戶青睞的圖文或視頻。

事實上,自陳熙在去年2月任頭條總裁以來,在他的帶領下也孵化了諸多新品。其中包括“悟空搜索”和“悟空瀏覽器”、近期上線的元宇宙社交產品“派對島”,以及尚處于內測階段的“識區(qū)”。

據悉,“悟空搜索”與“悟空瀏覽器”都面向的是下沉市場,并采用了“金幣+閱讀”的模式。而“識區(qū)”則與“頭條號外”類似,設計同樣較為簡潔,玩法也更傾向于豆瓣的興趣小組,提供了覆蓋生活、藝術、商業(yè)、人文等不同主題的版塊,并鼓勵用戶按自己的喜好加入。

竭盡全力挖掘用戶無疑是如今幾乎所有互聯(lián)網公司的目標,字節(jié)跳動自然也不會甘于人后。但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挖掘,目前“識區(qū)”、“頭條號外”的內容依舊沒能脫離頭條和抖音,所以與其說是內容領域的細分產品,不如說是基于算法推薦的差異,再將今日頭條中的內容進行篩選后的再分配。

雖然“識區(qū)”是一款并不完全以算法推薦為主的內容平臺,更依賴于“區(qū)長”自行選擇Bot抓取內容,并加入“人工推薦”選項,試圖打破信息繭房。但如今其所呈現(xiàn)出的也大多是其他平臺的“搬運”內容,可能還涉及到了內容審核與版權方面的問題。

而“頭條號外”盡管被部分用戶認為是“資訊版”的B站,但從其所推薦的內容類型上,似乎目前也并不是時效性的資訊,而更像是按興趣進行分發(fā)的泛娛樂內容。更進一步來說,即便是在內容及分發(fā)上都更具新意,但如今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獲取資訊的途徑,顯然并不是只有資訊APP。

據相關研究(Reuters Institute《Digital News Report 2021》)表明,使用智能手機閱讀資訊的受訪者比例已達73%,但35歲以下的年輕用戶更青睞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并且比例達34%。同時隨著TikTok、Snapchat(閱后即焚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等這類平臺的影響力逐步擴大,35歲以下受訪者中有1/3都在使用這類平臺獲取資訊,并且在拉丁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qū)的滲透率還更高。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如今新的資訊類產品、甚至是頭條自己的細分產品中,視頻板塊已占據了主導地位。與此同時,短視頻與資訊的結合也變得愈發(fā)尋常,目前頭條的創(chuàng)作者平臺“頭條號”也已將“圖文轉視頻”選項放到了極為醒目的位置,便于創(chuàng)作者將內容自動轉為視頻,而這類工具早已在各類創(chuàng)作平臺中屢見不鮮。

就如此前《新聞門戶的挽歌》一文中所給出的觀點那樣,“從傳播的角度,短視頻這一產品形態(tài)正在接管新聞門戶的影響力”。

然而,視頻其實僅僅只是內容的一種展現(xiàn),并且批量由圖文自動生成的視頻往往質量堪憂。就像天貓精靈、小愛同學等產品被稱為“人工智障”一樣,自動生成的視頻大多還是依賴于原本的文案功底。

因此盡管如今頭條方面試圖“擁抱”年輕人的這個想法很好,也在內容質量與受眾端不斷進行嘗試,但在內容創(chuàng)作者沒有變、原本的內容也沒有增減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走出“換湯不換藥”的漩渦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頭條號外”推出之際,騰訊于2019年推出的泛資訊APP“看點快報”(原名“天天快報”)已在7月18日正式停運。作為當時騰訊對標今日頭條的存在,如今的關停顯然也離不開用戶流失、日活下降等因素。

并且此前就在5月份,原騰訊新聞負責人王詩沐調任PCG社交平臺與應用線、騰訊網總編輯賀國富、副總編輯馬騰和楊瑞春同步卸任轉崗,以及此前擔任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的何毅, 被任命為騰訊新聞業(yè)務負責人兼任騰訊網總編輯。對此就有觀點認為,騰訊新聞之于PCG的重要性可能已經在下降,而背后的原因則是“騰訊在這一方面的優(yōu)勢正在減弱,且短期導向明顯,因而缺乏長期戰(zhàn)略”。

而無論是字節(jié)跳動頻繁推出細分的資訊類產品,還是騰訊對其資訊內容團隊進行調整,似乎都在說明在如今這個爭奪存量用戶的時代里各家的焦慮。雖然到目前為止,還無法明確頭條的“內容升級”、騰訊的“精品新聞資訊”能否帶來增量,但或許未來類似“頭條號外”這樣的嘗試還會更多。

關鍵詞: 在他的帶領下 竭盡全力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