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
全球視點!拿捏年輕人的情緒,品牌比不過寺廟? 2023-03-23 19:38:40  來源:36氪

年輕人正在“遁入佛門”。


(相關資料圖)

從北京的雍和宮、潭柘寺、紅螺寺,長沙的開福寺、洗心禪寺、麓山寺,再到杭州的靈隱寺、法喜寺,都成為了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在線票務平臺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3 年寺廟相關景區(qū)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近 50%,其中 80 后和 90 后占比超過六成。

“佛系”一詞最早來源于 2014 年的一本日本雜志,但在現(xiàn)在的年輕人群體中,已經不僅是個形容詞了。他們開始進入寺廟,直接求佛。估計誰也沒想到,佛珠手串會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時尚單品。每個進寺廟求佛的年輕人,臨走時都會去求一串佛珠手串,狂熱程度不亞于前幾年在蘋果店門口排隊買新款 iphone 的人。

燒香拜佛請手串的背后,折射出了年輕人的什么心理文化特征?寺廟熱的背后,寺廟本身做了哪些努力?而這樣的社會文化與配套動作,是否能給到品牌一些參考?

01 網紅寺廟,隱藏的營銷高手

寺廟成為網紅看似偶然,但只要深究就會發(fā)現(xiàn),養(yǎng)佛的寺廟未必真佛系。他們吸引年輕人的手段,可能比許多品牌都高明。

從寺廟屆初代網紅少林寺,到前幾年爆火的龍泉寺,再到如今霸屏社交媒體的靈隱寺、法喜寺、雞鳴寺等等,寺廟的營銷方式經歷了影視劇營銷、年輕化 IP 營銷、社交媒體營銷三個階段。

少林寺的走紅不必多說。作為影視劇的???,少林寺早就成為中國寺廟的代名詞。研究其他寺廟如何后來居上,可能是對品牌更有啟發(fā)的問題。我們就來復盤一下杭州兩大網紅寺廟靈隱寺和法喜寺的營銷策略。

常年位居杭州寺廟 top1 的靈隱寺,最早是因為一則招聘貼走紅的。

2016 年,靈隱寺發(fā)布了一則新媒體編輯的招聘文案,迅速走紅網絡。網友對傳統(tǒng)寺廟也做新媒體帶來的反差感津津樂道,不少人甚至付諸行動。這則帖子吸引了 1000 多名應聘者,最后一名 90 后男生趙蓮貴獲得了工作機會。

當時看來似乎是一次偶然事件,可靈隱寺的熱度維持到現(xiàn)在,離不開背后的營銷策劃。

趙蓮貴入職后,靈隱寺不定期放出他的工作日?!绨送硭模园?,工作量不定,考核不必,羨煞許多 996 人。用員工的親身經歷講故事,靈隱寺是懂企業(yè)文化傳播的。

雖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去靈隱寺工作,但去燒香拜個佛還是可以的。這讓靈隱寺變成了熱門景點,來上香的年輕人從那時起就絡繹不絕。

而近兩年法喜寺,則用了典型的“碰瓷營銷”策略。就像瑞幸之于星巴克,漢堡王之于麥當勞,憑借諸如“來杭州不要只知道靈隱寺”這類文案,法喜寺借助靈隱寺的名氣,在短期內迅速走紅。

此外,后來者法喜寺也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定位”。靈隱寺求子求事業(yè),法喜寺就主打求姻緣。找到廣大單身用戶的痛點,建立“求姻緣法喜寺最靈驗”的品牌心智。

近兩年,寺廟又做起了周邊生意,靈隱寺和法喜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佛珠手串、御守,雖然各大寺廟推出的周邊品類大致相同,但包裝和推廣方式卻各有千秋。

首先,是在產品設計上做出差異化。比如靈隱寺推出的十八籽,用 18 種不同的玉石串成,寓意佛教十八界,并且每一顆珠子都擁有特殊含義,招財、平安、姻緣......“一串多效”。產品使用方式也充滿了儀式感——佩戴之前要保持內心恭敬,前三天要戴在左手,不能碰水。法喜寺的蓮花白菩提手串,則憑借顏值吸引了一眾年輕人。

兩家寺廟也都很懂饑餓營銷。十八籽和蓮花白菩提手串每天供不應求,想買到至少要排隊半小時,社交媒體上甚至還有搶購攻略。可以說把稀缺性做足了。

寺廟制造爆款不是偶然。精準定位年輕人群體,擊中情緒痛點,傳遞佛系文化與年輕人產生共鳴。然后通過燒香拜佛創(chuàng)造消費場景,為手串御守產品引流。這一連串操作完全不輸品牌的營銷策略。如果你的品牌還在苦惱吸引不了年輕人,不如從寺廟營銷中找靈感。

02 “倦怠社會”與“安慰劑效應”

其實大部分年輕人去寺廟,并不是真的信佛。所以問題來了,年輕人去寺廟,求的是什么?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著一張圖片,財神殿內排長隊,姻緣殿無人問津。背后的寺廟就是網紅之一北京的臥佛寺。因為“臥佛”與 offer 諧音,而受到年輕人追捧。許多人為了找工作順利而來燒香,卻并不在乎寺廟里供著的菩薩管的是什么事務。

很明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去寺廟,更多在于去尋找精神慰藉,解決自己當下的焦慮。當下年輕人最焦慮的,無非是學習、工作、搞錢。

這一波求佛的熱度,與 2019 年出現(xiàn)的躺平的熱度,看上去背道而馳,其實背后的原因是一致的,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和競爭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不安。還在掙扎的人焦慮了,靠求神拜佛來緩解一下眼前的壓力;掙扎不動的人躺平了,躲進了自己的舒適區(qū)。

我們聽到了太多次,每一年都是最難就業(yè)季,每一代都是最難的一代。這樣的內部競爭不敢說已經讓階級固化,但內卷的程度已經讓社會倦怠了下來。

韓裔哲學家韓炳哲在他的書中,將眼下“充溢著積極性”、競爭效績主導的社會定義為“倦怠社會”。我們在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成就自我中,過度積極,被迫消耗了自我。而倦怠與焦慮則是一體兩面。

“過度的積極性還可以呈現(xiàn)為過度的刺激、信息和資訊,如果一個人在行走時感到無聊,又沒有辦法忍受無聊的話,他會焦慮、煩躁地轉來轉去,并且急切地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p>

大家在寺廟里尋找的不是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辦法,而只是一次釋放焦慮、寬慰心靈的機會。

這也是許多消費品牌們都在主打的一張牌,寄托情感、消解焦慮。讓自己的產品成為一種安慰劑。在“安慰劑效應”的作用下,即便實際的現(xiàn)狀沒有任何改善,但因為用戶“預料”或“相信”改變將會發(fā)生,人的狀態(tài)真的能夠得到緩解。

03 當每個品牌都想打動年輕人,如何將“情緒價值”言之有物?

寺廟文學在年輕人中的火熱現(xiàn)象,讓我們再次注意到“情緒價值”在品牌營銷中的重要性。但問題是,很多營銷洞察常常讓人覺得不痛不癢。

怎么才能更準確地擊中年輕消費者的情緒點?

結合前文“倦怠社會”現(xiàn)象以及“安慰劑效應”的概念,刀法翻閱市面上諸多案例發(fā)現(xiàn),取得正反饋的品牌們普遍遵循一個準則:對內探索“身心靈”,對外尋求“小確幸”。

換句話說,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營銷形式,影視化蹭熱度也好、碰瓷營銷也好,歸根結底,品牌在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vs 理解用戶之間,至少需要更擅長其中之一。

想必大家還記得 2016-2018 年幾乎年年營銷都能收獲熱搜的“節(jié)奏大師”:網易云音樂。在和競品版權大戰(zhàn)的歲月里,網易云憑借地鐵樂評、年度聽歌報告、榮格心理測試、音樂人格主導色等活動一次次刷屏,月活用戶數(shù)不斷刷新,正是因為抓住了用戶渴望被理解、去表達的深層訴求,以一種陪伴者的角色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對“身心靈”的探索當然不局限于音樂內容產品,事實上,有些品類與生俱來蘊含著值得挖掘的情緒價值。

比如運動品類,不管是鞋服箱包還是健身平臺,都承載著某種體育精神。想要做到差異化,關鍵在于品牌所選擇的視角。于是我們看到,許多知名的品牌都從細微的切口出發(fā)去表達自己:

從旁觀者視角,耐克“Just do it”傳遞一種灑脫的態(tài)度,鼓勵用戶勇于發(fā)掘潛能;

從自我成就視角,安踏的宣言是“永不止步”,強調堅持和超越自我;

而從普世的生活態(tài)度上,運動健身平臺 KEEP 則主張“自律給我自由”,試圖表達一種思辨精神:自由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律。

至于對外尋求“小確幸”,這類品牌也很多。比如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 IP 潮玩,“三坑”(漢服、JK、洛麗塔),還有以迪士尼和北京環(huán)球影城為代表的主題樂園。

雖然玲娜貝兒和打工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次元,但是她可愛、腹黑又百變,不需要去刻意上價值,光是存在,給大家一個擁抱就能撫慰人心;雖然抽泡泡瑪特盲盒全靠運氣,但養(yǎng)娃的樂趣和“集郵”機制就是會令人上癮......

這些品牌的產品載體千變萬化,相同點是,他們洞察到人的情緒需要陪伴、支撐、轉移、消解以及出口,并且通過交叉組合,找到品牌的定位。因此,從客單價幾十元的潮玩到數(shù)萬元的三坑物件,從是一百多歲的 IP 到近幾年興起的盲盒品類,才能給予目標用戶一定的“意義感”和“儀式感”。

在物質供給爆炸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鏈接實屬難能可貴,而愿意耐心傾聽、努力想要治愈人們精神內耗的品牌,同樣屬于稀缺物種。

每個時代都有當下要解答的命題,品牌無論選擇對內還是對外上下求索,都不必被困在現(xiàn)有對“情緒價值”的模式化理解之中,也不必因為社會風向的瞬息萬變而焦慮——今天流行佛系隨緣,不知哪天狼性文化又重回熱門。

正如“時尚是個輪回”,人的情緒也始終流動著。更多時候,品牌從真誠出發(fā),選擇自己相信的道路加以自圓其說,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關鍵詞:

相關閱讀:
熱點
圖片 圖片